当孩子捡到一颗石头到你面前




“如果有一天孩子捡到一颗石头来到你面前,你会说些什么?”

夫人不假思索地回答:“拿石头来做么?赶快丢掉!等下弄脏手啦!”

“如果对话中不要有期待,命令和说道理的成分,你还会说些什么呢?”

夫人似乎脑筋转不过来:“不然,还能说些什么喔?”

我拿起李崇建的著作《对话的力量》对着夫人说:“我们是时候和孩子跨越听话的年代一起迈入对话的年代吧!

这么巧,过去的周末早上我们要带两个孩子正要出门去探望朋友时,覃宝贝手里拿着一颗充满黄泥的小石头走进屋子里。
我车子的引擎已经开启了,大家差不多要准备启程了。
突然看到这样的画面,我心中马上冒出夫人那天的“答案“!差点就要冲出嘴边了
我想起了作者书本里的个案分享,我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孩子对话。

我弯下身子和孩子有一样的高度,认真地看着他手里布满黄泥的小石头:

“你是哪里看到这个石头的呢?“

孩子稚气地回答:“我在种洛神花的花盆里看到的。“(洛神花是他在幼儿园自己种了拿回家里继续种植的,所以对这个小树特别有情感)

“为什么你会想拿这颗石头呢?“我继续追问。

“我觉得它很像汤圆!“(覃宝贝最喜欢制作汤圆,乍看之下那颗被黄泥包裹着的石头的确有点像我们刚搓好的金瓜汤圆)

“你很想念搓汤圆吗?“
覃宝贝嘟着嘴点点头。 “我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搓汤圆!”

“可是我们现在要出门了,我们下次才一起搓好吗?“
覃宝贝点点头后把手里的石头抛向屋外

如果我第一时间用怒气加指令的方式叫孩子把石头丢掉,或许我错过了孩子因为一粒石头而联想到的事情,他的感情是如此的丰富!




当朋友介绍我阅读李崇建的著作《对话的力量》时,我一直以为这或许是另一本教人说话技巧的书籍,我之前看了很多类似的书籍了,所以一直没有去购买这书籍。阅读了有关萨提亚的书籍后,朋友说这本书就是用很深入浅出地方式在运用萨提亚,我才赶快去购买。在一个夜晚读了几章后,我那个晚上睡不着



里面举出了很多我们生活了常发生的对话和熟悉的小故事,然而我们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好好对话的机会。

在我们那个听话的年代,大家都被训练成不懂得对话。我们看似每天用彼此听得懂的语言说话,可是那不是对话。大部分人的交谈都是没有对焦的,只不过是各自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并期待被对方谅解而已。

快点!要迟到了!“
“赶快去冲凉!”
“夜了!快点睡觉了!”
“你再不听话…”

父母的对话从来不是想了解孩子,只是希望孩子乖乖顺从,照着父母的意思而已。
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关照,如果一直听道理,孩子是不会懂事接纳的。

看完了书籍后,我想到自己平时在几件事情上没有好好地去关照孩子的情绪,只是想到要解决眼前的事情,我错过了几次可以好好和孩子对话的机会。


1.<害怕去幼儿园的事件>
有几次覃宝贝到了校门口一直不要下车,哭得很凄惨。我说了一大堆道理:孩子的责任是去上课,爸爸的责任是去赚钱,没有去工作赚钱,大家连饭都没得吃,以前爸爸没机会上那么好的幼儿园,做孩子要懂得感恩…Bla Bla Bla
我记得孩子说了一句:“我害怕去学校!”
我有尝试顺着问题问下去:“你害怕些什么呢?
孩子说:“有小朋友打架,他们不要和我玩。“
由于我赶着要去见客户,我没预想到需要耗那么多时间来handle孩子,我只是随便安慰他:“你要做个勇敢的孩子!你是可以的!有什么问题你和老师说,他们一定会照顾和保护你的,如果真的有什么事爸爸会来学校接你的。“
我记得那一天我把孩子交给老师时,他是哭得很可怜,很凄惨的。如果是夫人在场,她一定会请假把孩子带回家。我当时的立场是觉得不应该让孩子习惯逃避,如果每次遇到问题都不要去学校,那我们不是不必工作?


读了这本书后,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会给予孩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我的生命中,你是最重要的!


我会好好地去接纳孩子害怕去学校的事情,并好好地聊一下关于害怕这回事。只要用心对话五分钟,我觉得事情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当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一直提醒自己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要有任何自责的感觉,未来我一定可以处理得更好的。

2.<生病时被逼吃药>
记得有一段日子覃宝贝得了鼻窦炎,西医说他必须吃完抗生素才可以痊愈(那是他活到两岁半第一次吃抗生素)。我们逼他吃药,逼到他把晚餐都吐得一干二净,然后还要听我们说教:生病一定要吃药,我们都是为你好之类的对白。我还记得那是用了很多威胁的情感勒索来逼孩子吃药,不吃药就把他最爱的玩具没收之类的,如今回想起来觉得自己是多么不人道。
书本里的最后第二章“不吃药的孩子,愿意吃苦了”,我看了后才知道原来可以通过对话让孩子自发性地吃药,而不是用哄,骗或是强迫的方式。
小孩其实也不喜欢生病,他们也知道要吃药病才能痊愈。只是在通往共同目标前进的过程,孩子会卡在困难处,可是大人们甚少有耐性探索孩子到底卡在哪里,只会说教,命令,指责。


对话的目标,不是导向“我的”期待,而是“贴近”彼此心灵,陪伴孩子探索困难。


阅读书籍后一些不错小抄:
去世的加拿大诗人“生命都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契机“
对话就是光!再怎么样受伤的生命裂缝都能透进去,能照进教室里失去生命力的孩子,使人成长。
孩子行为的表现,不等同于这个人。教师不是处理问题,而是理解他的生命,协助孩子连结生命的力量。

教育不是输入,不是把知识交个受教者而已,是帮助对方打开觉知之门,开启通往爱的核心。(page 68
对话是教养的基础,但对话的目的并非满足父母或师长的期待,那只是交换个方式,令孩子听话而已。(page 40

对话要素:专注且和谐,肢体和谐,语态平稳宁静,对话懂得停顿。
希腊谚语:聪明人,借助经验说话;最有智慧的人,根据经验不说话

 

强力推荐給所有想通过对话来改变人生的朋友,特别是为人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这是一本很棒的书籍!



 

2 comments:

..Viv..Vvn.. said...

我还没看过阿健老师的书时,也是这样和孩子对话的。会问他你哪里捡到的?你捡它要做什么?那么多石头为什么你就选这个?之类的。
哈哈哈哈,所以说我的做法是对的吗?呵呵。

Donavan Shum said...

你做得很棒啊!没有指示,指责的成份,用心地聆听,就是很棒的对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