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课常是很多父母感到头疼和焦虑的事情。
第一次面对应该是初次到幼儿园的日子,孩子第一次离开舒适安全的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共处。如果是一个有child care的中心,孩子要学习去适应在外与朋友共餐,洗澡和睡午觉的新体验。
有些小孩的适应能力很强,因为他们的父母在0-3岁之间提供了很饱满的安全感,孩子可以接受以情相系的分离。
我们曾经让大儿子拥有相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懂问题其实处在父母本身的焦虑。
我们当时试过“指责”,“超理智”,“讨好”和“打岔”的模式,那是因为我们要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
后来通过学习,知道了什么叫“心理营养”,什么叫“一致性沟通”,什么叫“冰山”,慢慢找到一点头绪要如何和自己和孩子连接。
这个过程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我们时常面对一些眼高手低的挫折感。我们因为无法接纳自己做不好,间接地也无法接纳孩子脆弱的生命力。有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越懂越多而让自己越难受,如果什么都不懂是不是可以做个快乐的猪呢?
孩子的不安,来自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内心是否焦虑,父母是否允许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他可以做的事情。
当发现孩子有不安的状况时,问问自己以上的问题一定会找到原因。
今年大儿子的幼儿园换了一个新的级任老师,有一次孩子因为上课不专心在玩窗口而被打了手心。那个事件后,孩子并没有让父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依稀记得那一段日子总是无理取闹,情绪很不稳定,晚上常发恶梦。我们当时由于忙碌而没有去看孩子的冰山,一段日子过得不是很融洽。直到有一次孩子在临睡前告诉妈妈这件事情,我们才和老师了解详情。老师承诺未来不会再打孩子的手心,我们也看到老师的改变。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我们必须给大家一个进步的空间。
每次送孩子到幼儿园,只要是级任老师开门接他,他就会胆怯地抱着妈妈不要下车,直到换一个人来接才泪汪汪地勉强下车。有事在身的我们有时免不了焦虑和失去耐性,每次都是抱着侥幸的心希望孩子可以安然地下车。有几次是哭得很可怜地和我们挥手告别,每次开车离开都免不了一阵的心疼。每次接孩子放学的时候,他又充满笑脸地投入我们的怀抱。我们的心情也因此而起伏不定,这个隐忧一直都存在心里。
昨天傍晚,孩子在临睡前一直吵我们陪他玩耍,然后一直问“为什么要去学校?”,一直闹“不要去学校”。
以前我们会用超理智的方式做一大堆解释:“父母的责任是上班赚钱,孩子的责任就是去上课学习。学习是为了以后有工作能力,长大可以赚钱。在学校有朋友可以陪他玩耍,有茶点吃,有手工可以做...”
这样冷漠的对白一直都无法和孩子的内心连接...
我们也用过指责的方式威胁恐吓孩子:“你是没有的选择的,明天早上一定会送你去学校。到了学校一定要下车就对了。哭也没有用!”
如果心情比较好,就会用讨好的方式:“你明天放学带你去吃好吃的冰淇凌,很快就会放学了。”
我们比较不擅长打岔的方式,应该是超理智的模式居多。
这一次,我尝试让内心平静,好好地尝试和孩子连结。
虽然过程还是免不了一下说道理的成分,可是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抱着孩子让他尽情地哭泣。
以前会觉得为何这个孩子怎么那么爱哭,做一个男生应该要更坚强。夫人对于哭泣这回事有一座大冰山,每次孩子哭都会被交给我来处理。
我尝试用“把往日创伤的幼童接回家”,可是孩子不明白什么是冥想,他无法想象也不明白为何要去和当天被骂的自己拥抱。不过在一起回忆和让他叙事的过程,感觉到他过后比较平静了。
临睡前,他说自己再哭一下就不会再哭了。我告诉他:想哭就哭吧!哭多久都没关系。
(因为以前他哭的时候,刚好我有事在忙,我叫他要哭的话拿枕头盖着脸哭,不要吵到我。后来看他真的把头埋进枕头里痛哭,看了让我心疼不已,感觉自己是何等地无情)
哭完后,他要求我讲一个故事给他听。
我说了一个小老鹰学飞的故事:
小老鹰长大了,妈妈要教他飞翔。他经过不断地练习后需要从高山上跳下来然后努力地拍打翅膀。他要相信妈妈会在需要的时候飞过来救他,他更要相信自己其实已经有能力飞翔。
小老鹰虽然很害怕,但是他愿意相信妈妈和自己,最后勇敢跳下山崖,最后学会了飞翔。
孩子听完后就睡着了...
今早孩子起身后,情绪平稳,到了校园没有再提起害怕去上课的事情。
或许昨晚的方式让我们得到了连结吧!
孩子,感谢你陪我们一起学习和成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